广州榄雕

广州增城榄雕非遗传承人

周汉军
周汉军简介: 1970年2月,生于增城小楼镇西境村。自幼酷爱绘画、工艺美术,从小喜欢雕刻工艺,受传统雕刻工艺的熏陶。 1987年,跟随本村手艺人周许贤师傅学木雕,期间自学榄雕工艺。 1989年,到广州工作,期间业余进行榄雕创作。 1995年,回乡开办“翰雅艺苑”工作室,从事木雕、榄雕创作。 2013年,受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剑明先生举荐,加入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成为会员;同年,拜师增城民间榄雕艺人陈济源老师,进一步学习传统榄雕工艺。 2016年10月,筹建“榄人榄园”榄雕艺术馆。 2017年6月,被确认为广州榄雕项目增城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8月,当选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开始担任增城区广州榄雕传承培训基地“榄人榄园”主要负责人及特聘讲师。 2017年11月至12月,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参加由文化部和教育部组织的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研修学习,获结业证书。 2019年12月,当选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管工艺美术类。
慈母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白衣圣人: 作品描述:《白衣圣人》以钟南山院士为。春节期间,新冠病毒疫情横行,钟南山院士84岁高龄依然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奔赴疫区一线崇高品德,表达了对奋战在武汉疫区的所有医护人员的崇敬! 作品简介:榄雕作品《白衣圣人》是选用增城特产乌榄核雕成,原材料尺寸2.3x4.0cm,运用"圆雕"的手法雕刻而成。题材是以抗疫英雄一一钟南山院士佩戴口罩的头像为原形。
创作意图: 2020年新春伊始,病毒横行,响应国务院号召,各级文艺部门发起以“抗疫”为主题的文艺创作,作为榄雕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我当仁不让,挥刀创作,以自己的手法创作出“抗疫”题材的系列作品,讴歌社会,讴歌英雄,传播社会正能量!
曙光在望: 作品描述:巜曙光在望》以白衣天使为原形。抗疫持续一个多月,大家响应号召都宅在家里,尽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形势极度紧张。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前方传来喜信: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医学研究发现,通过利用治愈患者的血液进行抗击病毒,效果显著。我们的抗疫战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大家紧绷着的神经终于可以松驰一下了,社会上各行各业开始复工生产。但钟南山院士很慎重的告诉大家,疫情还没有完全控制,不要聚会,口罩还不能摘。我们还没有胜利,只是看到了曙光! 《曙光在望》,表达了医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人民“抗疫”成功在即、胜利曙光在望的期待。
创作心得: 在作品中,白衣天使依然是“戴”着口罩的,所以在创作时周汉军尤为注意在眼神上“做文章”。 周汉军说:“眼睛是人类灵魂的窗口,《曙光在望》中的白衣天使眼神向上凝望是想要表达希望的喜悦。”
增江,这条婉转流经增城这片土地的母亲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增城人。而曾经,在增江河上,有着一群以捕鱼为生的人。他们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以船为家,长年过着漂泊的水上生活。而如今,这些水上人家早已搬到岸上,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岸上生活。过去这段艰辛却又难忘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变成了某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生活写照,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历史记忆。 作品描述的是古老的增江河上,那些以捕鱼为生的水上人家。他们祖祖辈辈在水上生活,以船为家,被称为渔民(俗称疍家人),一艘乌篷船及为数不多的捕鱼工具就是他们的所有家当。每年四月是鱼儿产卵繁殖期,因此被定为期。休渔期间禁止捕鱼,这是祖辈定下的规矩,以此保护鱼儿顺利地繁衍后代,让渔业能够持续丰收,所以大家都主动维护这个规律。 作品选取一颗细长的橄榄核,广府榄雕传统的镂空透雕技法雕刻而成,左右窗户均可自由开合。作品特意保留了大部分榄核原皮,可以看到榄核原貌,同时让作品更显古朴。 休渔期间虽然无渔可打,但渔民兄弟也并没有闲下来,他们利用这个空闲时间,抓紧做一些渔具的维护工作,连小孩也不甘落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介绍-曾昭鸿

  • 曾昭鸿,男,1955年6月出生。自幼喜爱美术,1972年7月进入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工作,师从区宇仁学习榄核雕刻技艺。1989年10月创立昭鸿榄雕艺术工作室,从事榄核雕刻。凭借在大新象牙厂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大胆运用镂通、镶嵌等技艺,创制出构图灵活、变化多端的新型工艺品。作品从“紫洞船”发展到大型龙舟、多层亭台画舫、撒网渔船等款式。他创作的“榄雕四层龙船”成为独具特色的曾氏榄雕船舫,作品多次获奖,被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2年起,曾昭鸿将技艺传授给儿子曾宪鹏,使得广州榄雕后继有人。

    曾昭鸿
  • 200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核雕(广州模雕)代表性传承人"。

    师父∶欧宇仁 广州著名榄雕艺人

    徒弟∶曾宪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核雕(广州榄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荣誉
  • 2004年,作品《通雕蟹笼》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

    2008年,作品《花舫船》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

    2010年,作品《游湖画舫》被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永久性收藏;

    2013年,作品《鹊桥会》被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收藏;

    2015年,作品《保驾护航》被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2016年,作品《水乡风情》被选送参加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随后作品《吉星高照》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18年,作品《镂空吊链花篮》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收藏作品
  •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批量生产的榄雕工艺品已陆续摆上市场,由于其生产成本低廉,对传统手工榄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涉足这门经济效益不高的手工艺。曾昭鸿表示,现在乌榄的数量与质量也在急剧下降,榄核来源较少,寻找榄核越来越难,他们基本上是有多少就搜集多少。 榄雕后继无人的现状让曾昭鸿非常担忧,"很多人都不了解榄雕,甚至有人连榄雕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担心自己不坚持做的话,这门工艺就真的要失传了。曾昭鸿说,制作榄雕的程序繁多,选料、画样、锉胚、雕刻、刮滑、装饰等都要熟悉,没有三年左右的时间很难完全领悟透彻,曾有几个年轻人向他学习榄雕,但都只是一时兴起,没学多久就放弃了。 为传承和推广这门技艺,曾昭鸿父子除了参加文化部门组织的展出和推广宣传外,还每周定期给学员教学,他们的工作室就是个现学现用的教学讲堂。现在曾昭鸿带着两三个资深的徒弟,着重培养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而从广州美术学院的产学研高级研修班毕业后,徒弟曾宪鹏已将榄雕带入岭南工艺班的课堂,让许多学生开始接触、学习榄雕的基本技艺。

    行业贡献